教學理念

什麽是生態素養及有效學習?

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(WCED)在 1987 年的公告中提出,「永續發展」或「可持續發展」的獨特意義在於「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,不損後代子孫滿足其福祉」(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)。經過多年的蘊釀和實踐,「可持續發展」理念在今天逐步得到政界、商界、學界的重視,甚至被認為是未來的主流觀點。

什麼是生態素養,爲何它與我們息息相關?

整合眾多學者先前的研究成果[2],一位具備文化地理學與教育學背景的跨領域研究者 —— Sandra Wooltorton,提出生態素養包含六大核心要素[3]

[2] Capra, F. (2004). The hidden connections: A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living. Anchor. Cutter-Mackenzie, A., & Smith, R. (2003). Ecological literacy: The ‘missing paradigm’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(part one).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, 9(4), 497-524. Orr, D. W. (1991). Ecological literacy: 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postmodern world.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.

[3] Wooltorton, S., & Marinove, D. (2006). Sharing wisdom for our future.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action.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(pp. 261-264).

生態自我

認知到自己與大自然的生命循環根本就是互相緊扣 — 是一種建基於關愛、心靈拓展、尊重多元的關係。

有機融入本地的獨特文化、歷史脈絡、社區關係及生態系統。

理解萬物之間的關聯性和當中的脈絡,知道我們都是相互依存的。

洞見事情的整體本質、各部份的關係和脈絡,注重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應用知識,著重實踐過程、模式和質量。

採用體驗式、參與式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,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經驗。

從小就開始與大自然接觸,把生態素養當作最基礎的素養來培養。

認知到自己與大自然的生命循環根本就是互相緊扣 — 是一種建基於關愛、心靈拓展、尊重多元的關係。

有機融入本地的獨特文化、歷史脈絡、社區關係及生態系統。

理解萬物之間的關聯性和當中的脈絡,知道我們都是相互依存的。

洞見事情的整體本質、各部份的關係和脈絡,注重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應用知識,著重實踐過程、模式和質量。

採用體驗式、參與式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,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經驗。

從小就開始與大自然接觸,把生態素養當作最基礎的素養來培養。

具備生態素養的人,有能力成為永續社會的成員,包含對世界的有機理解,以及參與在環境中、與環境共生的行動[4]。因此,對學生而言,學習生態素養的核心要點,不只能幫助他們更用心守護地球,也能讓他們成為更有責任感的全球公民。

[4] McBride, B. B., Brewer, C. A., Berkowitz, A. R., & Borrie, W. T. (2013). Environmental literacy, ecological literacy, ecoliteracy: What do we mean and how did we get here?. Ecosphere, 4(5), 1-20.

設計體驗式學習活動,有效提升學生生態素養,哪些關鍵面向必不可少?

帕爾默的「樹狀模型」(Palmer’s Tree Model)是環境教育經典框架,能建構認識環境的完整途徑。強調「關於環境、在環境中、為了環境」的教育,融合經驗、倫理、美學與社會層面[5]。這種系統化、整體化的方法,對設計生態素養教學素材與活動相當有價值。

基於帕爾默樹狀模型,以下面向至關重要:

[5] Palmer, J. (2002).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: Theory, practice, progress and promise. Routledge.

需優先考量的關鍵面向

經驗、倫理、美學與社會元素

問題導向與行動為本的學習

個人情感投入與連結

適齡化內容設計

文化與社會脈絡融合

擬議項目中落實關鍵面向的示例

學生透過理論課堂認識原生與非原生樹種對本地生態系統的影響,前往 KFBG 次生林進行實地考察,並參與 KFBG 棲息地修復計劃中的手工除草與森林管理活動。

活動全面涵蓋上述元素,例如在校園種植瀕危物種並進行對照實驗等科學探究;討論學生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;透過自然藝術培養美學鑑賞能力;通過社區項目促進社會學習。

鼓勵學生參與真實環境議題並開發解決方案,培養批判性思維。例如製作裝置藝術以喚起本地保育意識。

學生通過在校園設置昆蟲與動物友善設施、寫觀察日記及反思活動,建立個人連結,培養同理心與歸屬感 —— 這些正是長期環境守護的核心基礎。

確保低年級學生參與探索性活動(如有機農場五感體驗),高年級學生則處理複雜議題(如運用 STEAM 技術設計動物豐容化活動)。

與本地組織合作並結合本土知識,幫助學生理解與欣賞所處的文化脈絡。

KFBG 生態素養課程輔助學生學習之實例與說明「馬兜鈴 x 鳳蝶城市棲息地修復計劃學校與 KFBG 的協作保育教育項目」

為提供具影響力的生態素養體驗以培育全人學習 —— 讓學生全身心投入(腦、心、手並用)——KFBG 推出校園培植珍稀瀕危植物「馬兜鈴」(Aristolochia tagala)的項目。此植物是香港瀕危物種「金裳鳳蝶」的關鍵宿主,受《第 586 章》保護。金裳鳳蝶完全依賴馬兜鈴生存,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至關重要的動植物依存關係。

獨特之處在於,KFBG 根據《第 1156 章》並獲漁農自然護理署(AFCD)批准,可向學校分發種子與幼苗作教育及保育用途。透過在學校培育馬兜鈴,KFBG 既提供金裳鳳蝶的棲息地,亦讓師生成為保育大使。此舉不僅守護瀕危物種,更能提升科學探究能力、環境責任意識及社區參與度。

項目運行 12 個月後的成果:

學年時間表示例:

角色與職責:

學校:選定合適種植地點、整合課程材料、維護植物生長。

KFBG:提供科學指導、教育資源及對學校的持續支援。

此項目融合生態與教育目標,從六個維度培養生態素養:

  1. 生態自我:學生體驗與生命週期的連結,培養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懷與尊重。
  2. 地方感與積極公民意識:扎根本土文化,培育社區對生態系統的守護責任。
  3. 系統思維與關聯性:理解生態系統內的相互依存關係及人類行為的影響。
  4. 生態範式:研究整體網絡,將知識應用於永續實踐。
  5. 永續教育教學法:透過體驗式與跨學科學習深化生態理解。
  6. 閱讀自然與文化世界:早期接觸自然,建構生態素養的基礎。

此項目體現 KFBG 對生態素養教育的承諾,透過實作保育行動與跨學科教學,培育一代具環境意識的公民